电气设备应有足够的电气间隙及爬电距离以保证设备安全可靠地工作。裸导体之间的最小电气距离见表
3)母线的相序排列遵循如下规定:母线从左到右排列时,左侧为U相,中间为V相,右侧为W相;从上到下排列时,上侧为U相,中间为V相,下侧为W相。
母线的相序颜米乐 登录入口色涂色遵循如下规定:U相黄色,V相绿色,W相红色,PE线黑色,PEN线黄绿交替色,正极褐色,负极蓝色,在连接处或支持件边缘两侧10mm以内不涂色。
4)电器元件及其组装板的安装结构应尽量考虑进行正面拆装,紧固件应做到能在正面旋紧和旋松。各电器元件应能单独拆装更换,而不影响其他元件及导线束的固定。紧固件应采用标准件,有镀锌或其他可靠的金属防蚀层。
5)发热元件宜安装在散热情况良好的柜体上方,并尽量减少对其他元件的热影响,发热元件之间的连线应采用耐热导线或裸铜线套瓷管。
6)电力半导体器件、模块,应将其散热面涂覆导热硅脂并与散热器平面良好接触,散热器的风道应米乐M6 m6米乐垂直方向安装,以利于散热,必要时安装单独的冷却风机。
7)柜内的工控机、PLC的布置要尽量远离主电路、开关电源米乐 登录入口及变压器,不得直接放置或靠近柜内其他发热元件的对流方向。
8)主令操作电器元件及整定电器元件的布置应避免由于偶然触及其手柄、按钮而误动作或动作值变动的可能性,整定装置一般在整定完成后应以双螺母锁紧并用红漆漆封以免移动。
9)不同系统或不同工作电压电路的熔断器应分开布置,不能交错混合排列。有熔断指示器的熔断器,其指示器应装在便于观察的一侧。瓷质熔断器在金属底板上安装时,其底座应垫软绝缘衬垫。
10)熔断器、使用中易于损坏以及偶尔需要调整和复位的零件,应不经拆卸其他部件便可以接近,以便于更换及调整。熔断器安装位置及相互间距离应便于熔体的更换。
12)强弱电端子应分开布置;当有困难时,应有明显标志并用空端子隔开或设加强绝缘的隔板;
13)接线端子应有序号,端子排应便于更换且接线方便;离地高度宜大于350mm。
15)紧固件应采用镀锌制品,螺栓规格应选配适当,电器的固定应牢固、平稳。
17)行线槽应平整、无扭曲变形,内壁应光滑、无毛刺,固定或连接行线槽的螺钉或其他紧固件其端部应表面光滑,无金属毛刺。
18)行线槽敷设应平直整齐,水平或垂直允许偏差为其长度的0.2%,全长允许偏差为20mm。并列安装时,槽盖应便于开启,行线槽的出线口应位置正确、光滑、无毛刺。行线槽的连接应连续无间断。每节行线槽的固定点不应少于两个。在转角、分支处和端部均应有固定点,并紧贴安装面固定。行线槽接口应平直、严密,槽盖应齐全、平整、无翘角。
19)断路器、漏电断路器、接触器和热继电器等元件的接线端子与线mm。连接元件的铜接头过长时,可适当放宽元件与线槽间的距离。动力端子与线mm。20)用于连接配电柜进线的开关或熔断器座的布局位置要考虑进线的转弯半径距离。
,中间继电器和其他控制元件与线mm。22)电器元件的安装应符合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规定。电器元件的安装应牢固,固定方法应是可拆卸的,元件附件应齐全、完好,固定时不得使电器内部受额外应力。
23)低压断路器的安装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的规定,无明确规定时,宜垂直安装,其倾斜度不应大于5°。
24)低压电器根据其不同的结构,可采用支架、金属板、绝缘板间接固定在柜内,金属板、绝缘板应平整。当采用DIN轨道安装时,轨道应与低压电器匹配,并用固定夹或固定螺栓与壁板紧密固定,严禁使用变形或不合格的轨道。
25)具有电磁式活动部件或借重力复位的电器元件,如各种接触器及继电器,其安装方式应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规定,以免影响其动作的可靠性。
26)电器元件的紧固应设有防松装置,一般应放置弹簧垫圈及平垫圈。弹簧垫圈应放置于螺母一侧,平垫圈应放于被紧固面的两侧。如采用双螺母锁紧或其他锁紧装置时,可不设弹簧垫圈。
27)采用在金属底板上螺钉紧固时,螺钉旋紧后,其螺纹的有效长度应不小于螺钉直径的0.8倍,以保证强度。
28)当铝合金部件与非铝合金部件连接时,应避免直接接触,建议使用绝缘衬垫隔开,以提高抗电解腐蚀的能力。
29)电源侧进线应接在开关的进线端,即固定触头接线端;负载侧出线应接在出线端,即可动触头接线端。
30)面板上安装指示灯、按钮时,之间的距离宜为50-80mm;当倾斜安装时,其与水平线
°。31)集中在一起安装的指示灯、按钮、开关等,应有编号或不同的识别标志,“紧急”按钮应有明显标志,必要米乐M6 m6米乐时设置保护罩。按钮、开关操作应灵活、可靠、无卡涩现象。
32)电器的接线端或接线端子板应采用铜质或有电镀金属防锈层的螺栓和螺钉,连接时应拧紧,且应有防松装置。
33)当元件本身预制导线时,应用转接端子与柜内导线连接,尽量不使用对接方法。